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關山深處有古桑
  「關山」這個地名有很多地方使用,現在我要介紹的是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上八里鎮境内的「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它位於南太行的弧形轉折端,此處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楔壯關隘,號稱太行八徑之三。夕陽當關,紫霞勁射,輝煌耀目,人稱紫霞關。歷史上此關一直為兵家必爭要塞,「關山」由此得名。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03年經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成為省級地質公園,2005年被國土資源部批准成為「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有十里畫廊、白龍瀑、紅石峽、逍遥苑、一線天、天柱峰、花山、觀景台等八個游覽區域


    在景區內觀景步道紅石峽一線天的中途也就是離逍遙苑不遠的地方有一處「千年古桑」的景點,遊客步行至此都會小歇一下、與古桑合照留念。在古桑旁有一石碑說明:傳說王莽劉秀爭天下時,劉秀被王莽追殺逃至樹下,吃樹上的桑椹解飢渴而體力大增,終於逃脫,王莽追至樹下惱怒萬分,拔劍劈樹,經過上千年的生長,這棵桑樹成為現在的樣子。


王莽出生於公元前45年,歿於公元23106日,以王莽的時代背景來推算,此古桑當有兩千多歲了吧﹖但外表看來不像有千年的樣子,兩千多年前的事已無法考證其真偽,我們看到這棵斑駁的千年古桑,主幹僅有一半(粗約160公分),樹心大部中空,無法依照年輪來判斷樹齡,樹高約十餘米,依然高傲聳立於天地之間。遊客行經此地,體會一下當年劉秀被追殺逃至古桑下,吃桑椹解飢渴的情境,真能感同身受!



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

郭亮村傳奇
    郭亮村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輝縣沙窑鄉,地處山西和河南兩省交界處的密林山中,地勢險絕,景色優美,又被譽為“太行明珠”現有83户人家,共327人。這裡的景觀是峰巒疊嶂、山青水秀、石徑崎嶇,質樸的石舍,依山順勢地座落在海拔1700米高的山崖上。
                                                                   ▲  郭亮村
                                                     老郭亮村的大門口

                                                            ▼ 老郭亮村






                                                 郭亮村的新街道及林立的旅館


    郭亮村的名字到底是怎樣來的﹖郭亮村的老村長申明凱敘說如下:
    根據郭亮村的老人們傳說「周君困郭亮」,西漢末年當時王莽建立“新”王朝,這期間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周君大將軍帶領兵馬追趕以郭亮(人名)為首的農民起義軍,一直追趕到輝縣太行山的馬頭山上。當時馬頭山上只有一條很不好走的羊腸小道(現今的天梯),周君的人馬不敢強攻,就在山下屯兵,封鎖山口要道,想把郭亮部眾困死在馬頭山上。郭亮識破周君的陰謀,急中生智命士兵將戰鼓與一隻大山羊綁在懸崖邊的一棵大樹上,羊四蹄亂蹬,鼓聲咚咚日夜不停(這便是傳說中的懸羊擂鼓)。周君聽到鼓聲以為要應戰了,等了兩天後鼓聲漸漸停了,周君指揮部下攻上山頭時,只有吊掛在樹上被累死的羊和戰鼓。郭亮率部眾已人去山空,安全的撤到了山西境內,後人為了紀念這位農民英雄,將他當年戰鬥過的大本營命名為郭亮村,直到現在。

    郭亮村大多為申氏申氏家族元朝末期在南京做官,明初朱元璋清洗京都,將申氏家族發配青海做苦役,途中申氏從山西逃離。全族幾百口人砸掉大鐵鍋,一户分一塊鍋鐵,各奔東西,但願來年併回原狀,全族團圓,故稱“大鍋申”。當年一小部分申族人進入河南躲進太行山中隱居於郭亮村

    壯麗的風景筆者算見識很多了為何會對這樣一個位居太行山餘脈的小山村感興趣呢?就是因為它有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蹟堪為勵志典範

    郭亮村之所以成名,主要是因為有郭亮洞,又稱郭亮洞掛壁公路郭亮隧道郭亮村絕壁長廊。在郭亮洞開鑿之前,郭亮村是一個深居在群山環抱中的小村子,雖然風景奇特但是生活非常困難村中人走出去的唯一路徑就是沿着懸崖曲折而下的天梯。村民有病時無法及時送醫,有不少人因路況而耽誤了醫治家家戶戶不敢養殖大牲口,因超過200斤重的豬、牛不易運送下山去賣。女孩子紛紛遠嫁他鄉,小伙子找不到對象…,這個村窮啊!用言語難以表達,長期下去郭亮村會是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
                                                                   天梯的現況

天梯通往下方的水磨村

    於是修通道路讓村民的生活好一點,讓有病的郭亮人能及時救治,是領導班子最迫切又最實際的問題。文化大革命(60年代末、70年代初)時期,黨中央號召全國結合實際搞基本建設,乘這個政策的大好時機,新上任黨支部書記申明信及時任郭亮村村長的申明凱,痛下狠心做出一件先輩只能想而不能實現的決定:修通道路造福郭亮人。這個想法多次與村民溝通,終獲所有郭亮人的默認。

    1972年準備動工開路時,正好遇上修水庫抽走了一部份勞力還有少數人表示不參加經過村領導班子慎重考慮決定包括書記和村長在內的13名共產黨員去開闢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名單:書記申明信、村長申明凱、副書記趙啟昌、會計王啟昌、王雙印、申明玉、申明有、申喜山、申林、張文明、趙啟青、侯高玉、侯啟秀。這13名黨員站在第一線是硬的任務,鐵的紀律,困難重重,勇敢面對,後報上級部門便有了今天傳開的13勇士的說法。

    開路得用錢,郭亮村太窮了,書記和村長向上級政府要點經費也沒有,政府也在修三個大水庫,錢糧也相當緊張。在沒有上級的支持下,郭亮村動用六個生產隊的所有公共資金,賣掉大隊的一千多隻大山羊和十幾頭老牛,以及能成材的樹,集資購買鐵鎚、鋼釬、雷管、炸藥等,痛下決心來修路,1972年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13名黨員打響了劈山鑿洞的第一炮。

    120餘米高的紅岩絕壁上鑿洞,其危險、艱辛、困難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每天規定只能吃七兩粗糧,像傳說中的老愚公那樣,櫛風沐雨,不避寒暑,起早貪黑,流血流汗,物質缺乏想盡辦法解決。13名鐵漢的辛勞,家人及村民都看在眼裡痛在心中,後續男女青壯年加入行列,與13名鐵漢輪流在第一線奮戰,影響所及,青少年和老年人也都加入到修洞的隊伍中,清理石渣、搬石頭,做一些能力所及的勞動。因作業面狹窄的限制,村裡又設法抽出男女勞力60人,由村幹部領頭到山西打工,賺些錢來打洞。每天的工程主要勞力還是13名鐵漢執行,就這樣一吋一吋的鑿、一點一點的劈開通往山外大門的頑固紅岩。工程進展到第三年的春天,不幸的是村民王懷堂在清理被炸開的巨石時,因用力過猛,隨著巨石滾下了懸崖,按照國家政策,王懷堂追認為烈士。
 郭亮洞構工時的照片(翻拍)

 當年構工時用過的工具

    經過日日夜夜艱辛苦戰的五年,打爛了四千多個12磅鐵鎚,耗用的六棱鋼釬不計其數。心比鐵堅,志比鋼硬,錚錚誓言,感天動地,山洞一日不通,奮鬥一日不息,終於鑿通了1250米長彎曲的羊腸岩洞,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只能推車行走的絕壁長廊,鑒於地面窄不好走的情況,輝縣委書記鄭永和指令縣教育局280名教師在局長原勇的帶領下,自帶糧食蔬菜和行李,與郭亮人共同併肩奮戰二個月,進行拓高拓寬,同時還有縣專業隊18人支援苦幹苦戰,寬6米、高4米的郭亮洞終於197751日竣工通車。
郭亮村民送別教師(翻拍)
第一輛汽車開進郭亮(翻拍)

    郭亮人歡呼,終於走上了寬闊的大道,當時郭亮村又貸款購買一輛解放牌汽車,為郭亮村的村民無償服務,郭亮人都感慨地說:我們終於能坐汽車走出山洞,也讓世界人便於走進我們的郭亮。郭亮村人現在也是:學生坐車去上學,閨女坐車把娘看,農業實現機械化,俺山區不跟恁城市換。

    郭亮的絕壁長廊被日本名古屋電視台驚其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美國媒體亦稱其「全球最奇特、最出名的18條道路之一」,也是太行山第一個橫穿絕壁的人工隧道,號稱「太行隧道之父」! 從通車到現在,郭亮村成了有名的寫生基地和觀光避暑的好地方,在這裡也曾拍了許多電影。國內外的遊客聽到13勇士開鑿絕壁的事蹟,紛紛舉起大拇指讚嘆:真了不起,當代愚公,大功臣!並踴躍照相留念。老村長申明凱說:我們開鑿郭亮絕壁長廊為國家爭了光,使郭亮群眾的生活都得到了顯著提高,我感到我為郭亮做了一件夢想成真的好事,值!!

    2016318日筆者拜訪老村長申明凱(1929年農曆12月生),88歲的他看起來還是身體健朗、精神抖擻,當他知道我是從台灣來的,還主動問我台南的地震災情,頭腦清新、口齒清楚、談笑風生,真是平凡的偉人!
            老村長申明凱雖然功成名就,但還是住在崖上人家的老厝,過著簡樸的生活。



從太行山王莽嶺經“昆山隧道"到郭亮村的景觀

昆山隧道景觀


 昆山隧道景觀


路旁小溪還在結冰

郭亮村的景點:
    炮樓:炮樓並非什麼歷史遺跡,而是在拍攝電影《舉起手
               來》修建的場景,此處風景不錯,視野寬闊。

天梯:高達百米,720級台階,梯勢險峻,蜿蜒曲折,寬處1.2
           米,窄處0.4米,稍不留神有墜崖之險,故稱天梯。始建
           於明代,清道光年間擴修,1977年前是郭亮村通向山外
           的必經之道。



郭亮洞掛壁公路:郭亮村就是以此成名,徹底改變命運!





崖上人家:紅岩絕壁大峽谷西側海拔1297公尺的懸崖邊,明末
                   清初年間依次建造四棟農家院落。這些院落就地取
                   材,木柱石牆,渾厚古樸,門外三米即為絕壁懸
                   崖,崖邊一排粗壯的黃榆樹,樹下絕壁陡立,高差
                   139米。親臨其境、觸目驚心,但這是現存最好的
                   太行古民居,被稱為崖上人家,老村長申明凱就住
                   在這!




更令人驚奇的是:筆者在崖上人家漫步遊覽時,竟然發現一裹小腳的老太太!奇蹟啊!清朝已結束一百多年了,這位老太太到底幾歲啊﹖她看起來身體很健康,腰桿直挺、氣色比我還好!想當年裹著小腳的她是如何上下天梯﹖太多的好奇與疑問,但由於語言溝通有問題,也不便多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