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 星期日

大混山歷險記

大混山歷險記

    李棟山我走了三次,其中一次是由李棟山縱走大混山,由凌空廊道出來。民國10963日應朋友邀約一行五人(除了我其他四人都比我年輕,分別以小蔡、小溫、小彭、小孫稱呼)去爬大混山,其他四人都沒去過,我心想這路線我走過,而且路況算好走也不太累,帶路應該沒問題,就欣然答應了。

        63日這天大家都是輕裝及必要的糧食、水、水果等,懷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從凌空廊道下方約70公尺的登山口起登,約90分鐘就登頂了。在三角點休息照相及用餐,12點左右啟程下山。

  

      小彭、小溫、小孫、小蔡、我                                     大混山、李棟山登山口

        下山時我及小蔡走在前頭,走約20分鐘看到路邊草叢中有一小撮蕈菇,覺得新奇,就停下來欣賞及照相,等後面三人到時也要照,我就說你們慢慢照,我跟小蔡在下方有空地的地方休息等你們。

 

        我及小蔡走約十幾分鐘看到一棵樹下稍微有平坦的地方可以休息等人,我就坐下等後面三人,小蔡也趁機找隱蔽地上大號。等了十幾分鐘看到小溫及小彭來了,小蔡也上完大號回來了,就是沒看到小孫,我問他倆小孫呢?他倆答小孫照完先走了,小溫要重拍所以慢了一點下來,途中沒看到小孫,他們還以為小孫跟我們在一起。

             ▲我們在這棵樹下等人                    這棵樹幹的高處有個樹洞,裡面長了奇怪的東西

         奇怪的事發生了,我們四人在樹下大聲呼叫小孫五、六分鐘沒有回應,打手機也沒接聽,於是小蔡帶著口哨決定原路上去尋找,過了七、八分鐘也是沒有回應,小溫也循原路上去尋找了,又過了七、八分鐘1300我打電話給小孫還是沒回應,於是我也循原路上去尋找了,留下小彭在原地留守等候。

         在快到大混山頂(還有十來分鐘路程)的坡上有一三叉路,遇見下來的小溫,說一直沒看見小孫及小蔡,這地點已超過我們為蕈菇照相的高度。我倆在此研判三叉路旁有一棵樹,樹上一邊釘有三塊牌子(指示著往上是大混山、往下是八五山及煤源山),樹上另一邊釘有一塊牌子(指示著往下是大混山西南稜、可下到竹60鄉道9K處),會不會小孫或小蔡走錯由此下山?雖然只有一點可能,但我決定由我獨自走下去尋找,不管有沒有找到小孫及小蔡、我都會走到竹60鄉道9K處再電話聯絡,小溫走回樹下與小彭繼續等候消息。

  
     三叉路旁樹上一邊釘有三塊牌子                           另一邊釘有一塊牌子

        我獨自走大混山西南稜這條路線下山,雖然以前沒走過,但循著樹上綁的布條及標誌,還是可以大膽快速的前進。說也奇怪:一路偶然可以看到剛有人走過的足跡及採摘枝葉放在路徑上作標記,今天除了我們五人、沒發現其他人登大混山,這更讓我相信大概是小孫走在前頭,但一路大聲喊叫沒有回應,走約十分鐘看到一塊平地,中間直立一塊三角形石頭,地下牌子寫著「牛欄坑山」標高1400公尺,我住新竹這麼久,這是第一次知道有「牛欄坑山」,也算多登了一座山。
路徑上看到有人採摘枝葉放在地上作標記
 

牛欄坑山的三角點石頭

    1425走出竹林看到一條產業道路,一路走來都沒看到小孫,在此稍事休息1431終於收到小孫打來電話告知又走回大混山頂了,當即要她在原處休息不要移動等候我們派人上去接應。我隨即電話告知小溫,小溫通知小蔡上去救援,此危機事件算是暫告安定下來,但小孫發生如此奇特迷離的過程容後再述。

  接下來是我發生驚險事件了,我走到產業道路,此處標高1170公尺,休息時接到小孫電話、處理妥當後要繼續下山路程。眼前的路往左看是小上坡、往右看是小下坡(如下圖1),正看對面的樹上釘有一指示牌寫著「往竹60道路 8K」,並畫著「→」向右的符號(如下圖2),心裡想著有產業道路一定很好走,於是往右邊下坡的路走去。走不到十分鐘路就被濃密的雜草掩蓋變成死路了(如圖3),看到旁邊有一被雜草半掩的廢棄民宅(如圖4),以為附近可能有路,走進去也是雜草叢生無路可循,旁邊有一片竹林,心想走竹林內比走雜草堆好走多了吧?

      1:半山腰有一段廢棄的產業道路           2:樹上釘的指示牌(此處高1170公尺)

 
          3:產業道路被濃密的雜草掩蓋。                     4:雜草半掩的廢棄民宅

    走進去坡度很陡(約60幾度)幾分鐘就沒竹林了,展現在眼前的景象是荊棘密佈,動輒遭割刺傷,又手無寸鐵真是寸步難行了,不想走回頭路只有左右尋找勉強可通過的空隙,奮力向下14421513小溫來電詢問狀況,為避免困擾士氣僅告知還在下山途中,1618小蔡來電告知四人已安全抵達凌空廊道登山口了。我則繼續勇闖直切下山,途中忽聽見流水聲,奮力走過去有涓涓細流的小溪,循著小溪的途徑、避開兩旁雜草荊棘,好走多了,越往下走水流越大,有時形成小瀑布,在悶熱的下午有清涼的山水浸潤、隨身攜帶的飲水喝光了,正好可大量補充水分,精神體力也提振了些。好景不常走一段路水流忽然轉道、消失於叢林之中了,我雖已精疲力竭也只能拼命闖路了。

      1629小蔡來電問我在哪?我說還在勇闖下山的途中,1634小蔡來電要我google位置圖給他,通話完畢繼續闖路下山,沒多久又聽到流水聲,又遇到小溪了,此時雙腿已無力移動,大部分靠雙臂支撐、順著水流向下方移動。1709小孫來電,因全身跌進水裡手機面板濕滑,我手指也濕濕的滑不動手機,以致無法接聽。1722在小瀑布旁看見一水泥小蓄水池非常興奮(如圖5),終於有人類到達過的地方了,照相傳給小蔡,必要時可請搜救隊救援。此時其他四位夥伴已到那羅原住民部落尋求救援,原住民朋友說天快黑了,行動要快一點了,有三位原住民帶著一位小朋友幫忙。1748又經過一較大的黑色塑膠蓄水桶,有幾條粗的水管(如圖6),也照相傳給小蔡,此後終於有路徑了,小蔡收到第二張照片順手問身旁的原住民這是哪裡?對方說這是我家水塔、我帶你們去。1752聽到下方有人大聲呼叫,我也興奮地大聲回應,終於安全了,1755走到小水泥路(標高683米)看到小蔡、小溫、及一原住民來接,真是太好了!原住民扶我出來時,小蔡按下快門照相,結果回來時小蔡怎麼找都沒那張照片。

                 5:水泥小蓄水池                                      6:黑色塑膠蓄水桶

        坐著小溫開的車子1810來到那羅原住民經營的小雜貨店,我要請大家喝飲料,但小孫搶著付錢。休息閒談中原住民說我今天真好運,根本沒有路還能活著下來,周圍好幾座山都差不多,有十來個人在山裡失蹤至今沒找到,是我們的祖靈保佑你,我說對呀要感謝祖靈保佑,面向我曾經歷險的山、我雙手合十深深鞠躬三次。

                      
      喝杯咖啡  活動一下

  回到家後第二天大家都想瞭解昨天奇異事件發生的經過,大家都知道李棟山是曾發生抗日事件的古戰場,不時傳出怪事,據報載至今有五人失蹤且未尋獲。李棟山與大混山連稜,行程約一個半小時,這次我們只走大混山竟然發生四起奇異事件。據小孫敍述:照完蕈菇先行離開往前走,不見我和小蔡,心想一會工夫怎不見人影了?就看到2點鐘方向有身穿藍色上衣的人…,然後就滑倒了,起身回到跌倒處,等小溫和小彭,等一會兒也叫不到人,就起身循著山友所留路標走,也只有一條路、難走且不像來時的路,驚覺迷路了,且電話都無法聯絡上大家,這個過程前後不到10分鐘。繼續往前走,途中經過二、三處有修鋸過樹木的地方,場地乾淨、地面木削也是乾燥的,也經過舊的廢棄石牆,有大石堆,沿路沒有任何方向指標,有的只是山友綁的標示,也沒有岔路,一直往前走,終於看到一片牆,牆上有小小的指標,發現自己是往李棟山的方向走,大混山在後方,立刻轉身往大混山方向走。      

       但是轉身往回走,沒多久就發現不是剛剛走的路,路況完全不同了,途中沒有修鋸過樹木的地方、大石堆、舊石牆,路好走多了,更神奇的是:回到大混山三角點的方向不是上山時的方向。

       小蔡的說法:當天為了追回小孫,小蔡越過大混山三角點再往李棟山追了有2K左右,又吹哨又呼叫,完全沒有回應。小蔡說小孫可能走另一條路繞過三角點了,回程才再次登頂。小蔡又舉證說小孫滑倒前有看到前面有穿藍上衣的我小蔡說我不是穿藍色上衣,直到我脫險下山小蔡立刻要小孫認證我不是藍色上衣。回家後看到在凌空廊道合照的照片,小溫穿藍色上衣,小蔡就line給小孫說看到的是小溫。可是小孫堅持說不是,理由是小溫還在後面照相。可是短短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前面有我及小蔡、後面有小溫及小彭,在中間的小孫看到穿藍色上衣的人又滑跤,但小溫及小彭怎沒看到小孫?說不清也搞不懂,就算是一件奇異事件吧!但這之間還有一件奇異巧合的事件:小彭陪小溫在蕈菇地照像的時候,依稀聽到一個女生跟他說話,不是很清楚,內容是要小彭跟她走,約1分鐘左右小彭告訴自己這是幻聽不要理會,隨後也滑了一跤,這是第二起奇異事件。

        再來談我的遭遇,我從三叉路走大混山西南稜(牛欄坑山)這條路線下山尋找小孫,一路上時有看到剛有人走過的足跡及採摘枝葉放在路徑上作標記,但大聲吼叫也沒有回應,走到產業道路看到樹上釘的指示牌及地下放著枝葉箭頭方向,都是指向右方,我深信不疑的走下去,造成上述驚險遭遇,當天我們沒有看到別的登山者,小孫也沒走到這裡,怎會有這足跡及枝葉指標?這條路沿途都有綁路標,幹嘛還要放枝葉指標?最後在產業道路放枝葉指標的人有走下去嗎?我一路走下去就沒看到有人走過的痕跡及指標了,放枝葉指標的人為何不把錯誤的指標撿起來?真是害人呀!從產業道路下到小水泥路,垂直落差有487公尺,我全身傷痕累累,還好命大終能下山。寫到這裡我聯想到當天是不是還有另外一人在山裡?小孫看到穿藍色上衣的人可能真有其人,而我走的這條路是剛有人走過、且留下路記,只是他不露面,我大聲呼叫也不回應,這是當天第三起奇異事件。             

  

                   

除了雙手還有臀部、大小腿等多處大面積傷痕

    越討論越覺奇怪,於是兩週後(617日)我們又重走一次事發的路線,除了小孫心有餘悸不願參加外、我們四人開兩台車,一台停放在竹60鄉道8.55K登山口(山上路標寫9K 有誤差)、另一台戴著四人開往凌空廊道的登山口,計畫由此登山走到三叉路(標高1482米),右轉走大混山西南稜(牛欄坑山、也是我走過的路線),走到產業道路要把那塊錯誤的標示牌拆掉,上次向右走是無路可循,這次要向左走看看下山的情形。

     一路都很順利,大家也看到上次有人放置的枝葉指標,走到產業道路看到樹上釘的標示牌,釘牌日期是102615日,距今剛好7年又2天,當時產業道路的路況很好可以通小車種植甜柿,也許幾經風災及甜柿產銷不佳,這條路就荒廢了。樹上標示牌的資料已不正確,今天我們就把它拆掉,以免以後的登山客又重蹈覆轍。

                                                          ▲拆掉已不正確的標示牌

     上次向右走無路可循,這次我們向左走下山路況不錯一路很多松樹樹葉鋪滿路徑走來有點彈性,大約走了半小時,產業道路長滿了雜草又無路可循了,看見一間廢棄的民宅還有被雜草掩蓋的甜柿樹,我們在周圍兩個方向砍草尋找路跡,越找草越密,真的是無路可走了,這情況跟我上次的情況差不多,我說回頭吧、也許我們漏過路標了,走到一處杉樹群旁,小彭看GPS說我們從這裡切下去,離道路最近。但我有上次經驗這裡一個路標都沒有冒然下去搞不好又發生我上次的遭遇。我們繼續走回頭路,還好走沒多久我看到路邊綁的布條標記,小蔡再往下探視,陸續看到標記確定這是正確的路,四人才安心的走下去。下去的路真是陡啊,差不多是60幾度的坡,我們一路衝下去,雖然是下坡但也很累,要剎車又要找可以防衝的竹子樹木接手,下午一點多終於到達竹60鄉道8.55K登山口,完成我們的計畫。這次行動碰到我上次同樣的情況,還好「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們安全下山了,您說這算不算第四起奇異事件啊?

                   小溫、小彭、小蔡出了登山口        對面有兩支電桿,編號那羅幹

 








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南仁湖

南仁湖

        南仁湖位於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內墾丁國家公園東北角的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內。是南仁山上形成的天然湖泊海拔319公尺是台灣僅存的低海拔原始林區。其形成因處於窪地,故形成一集水池,湖區四周為低平的丘陵,有原始林木和蒼翠的草原環繞,環境極清幽靜謐,南仁湖有三個終年不乾枯的湖泊,其中以「南仁湖」最為出名,匯聚了山上的雨水和山泉水,是一個天然淡水湖,有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只要事先一星期前電話或網路線上申請就可以了,進入前需要到墾管處遊客中心看完簡報才能進去喔(簡報觀賞後三天內有效)


      南仁湖生態保護區內只能步行,由南仁山管理站起至南仁湖畔,單程約為4.3公里,來回就8.6公里走起來也夠累的。所以進入的時間要把握好,最好在下午一點半以前就要進去。為有效達到環境教育目的及遊客安全,每15人以下至少需配置1名解說員。













開放資訊
  南仁湖生態保護區開放時間為 08:00~17:00最晚下午三點 
    前進入星期二不開放。注意:每年五月份封山,以休養生
   息。
  墾管處行前簡報開放時間為08:10~16:50請洽南仁山管理
    站:(08)8811095;簡報部份(08-8861321500每天提
    供8場影音多媒體影片介紹,自早上8:10至下午3:40

交通資訊
    從墾管處聽完簡報到南仁湖約40公里,需自行開車,無公車
    往返。

     國道1號:小港交流道下→接17號省道→經林園、東港、林
    邊→至水底寮→接1號省道南下→至楓港轉24號省道→經車
    城→至恆春左轉200號縣道→經滿州→過長樂村→在泰安橋
    前右轉→續行約1公里抵南仁湖停車場→步行4.3公里進入南
    仁湖。

    國道3號:林邊交流道下→左轉台17線沿海公路→接台1線屏
    鵝公路→接台26線屏鵝公路→至恆春鎮往東→接200號縣道
    →滿州鄉→依指標右轉八瑤路→南仁山生態保護區。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世界野生茶樹王


世界野生茶樹王
   雲南省思茅市鎮沅縣(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九甲千家寨這個地方,因在太平天國年間,哀牢山彝族農民領袖李文學聯合各族農民5000餘人誓師起義,在哀牢山紮寨反抗清軍,因而得名「千家寨」。千家寨都是山地,居民勤奮耕作,不浪費一寸土地,從山頭到山谷開墾成美麗的梯田。
                                          ▲千家寨梯田景觀。
  在1970年代,九甲鄉政府組織人員在千家寨一帶勘測擬建設水庫和電站,才發現有大片古茶樹(總面積達28747.5畝),是目前全世界所發現面積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樹為優勢樹種的植物群落,其分布在海拔2100~2500公尺高度範圍,其中更發現一株樹齡2700年、高25.6公尺、樹幹胸圍2.82公尺的野生茶樹王。這個發現平息了國際學術界長期以來對世界茶葉原產地在何處的爭論,填補了中國茶葉史和世界茶葉史的空白,奠定了中國是世界茶葉正宗祖先的地位。
  從鎮沅縣城至九甲74公里,從九甲至千家寨停車場有20公里的路程,路況不好,到達終點的停車場後,開始步行從大吊水瀑布旁的小路蜿蜒陡上,正式進入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後,路面開始變平緩,清澈的小溪在林間穿梭,多樣的樹種、清新的空氣、走起路來真是輕鬆舒爽,感覺在世外桃源中漫步。沒多久到了「古茶樹保護管理處」,再往前走約一小時就到達野生古茶樹王所在位置。

                ▲大吊水瀑布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的景觀。 

    野生大茶樹為喬木樹型,葉色深綠有光澤,看起來高聳挺拔、雄據一方、有樹王的氣勢,生長在海拔2450公尺的地方。樹前有介紹牌寫著:199611月經雲南農大、中國農科院等十位專家考證,推算該古茶樹樹齡為2700年,定名為千家寨1號。2001年初獲上海大世界金尼斯總部認證為最大的古茶樹。隨著普洱茶業的興盛,這棵古茶樹名聲遠揚,成為鎮沅觀光資源之一。
世界野生茶樹王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霧台遊

    106年春節期間隨團赴屏東霧台旅遊,看見兩項新奇事物,算是增長了見識不虛此行,在此野人獻曝與好友們分享!

霧台谷川大橋
   霧台谷川大橋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與霧台鄉交界處,橫跨隘寮北溪,承載省道台24線,是霧台鄉民的唯一聯外橋梁,也是前往阿禮瀑布、谷川部落、巴冷公主部落遺址、小鬼湖等觀光景點的必經道路。

      霧台谷川大橋原名第一號橋,八八風災時舊橋遭沖毀,重建的霧台谷川大橋全長六百五十四公尺、寬十公尺,採雙向單車道配置,橋樑從基樁至橋面高達九十九公尺,相當於三十三層樓高,是目前台灣橋墩高度最高的橋樑。霧台谷川大橋只有一個橋墩位在河中,就是為了減少洪水來時的衝撞面積,而該橋墩也是全橋最高點,工程經費7.3億元,於201310月通車,但遊覽車及大型車不准通行,進入橋前要攜帶身份證件辦理登記。



在台灣最高的橋下,品嘗當地特產的紅豆台灣藜湯,真是難得啊!
















台灣藜
  台灣藜(學名:Chenopodium formosanum , 英文名:Red Quinoa)為莧科藜亞科藜屬之台灣原生種植物。傳統稱為紅藜,於200812月正名為台灣藜,是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其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生長強健、耐旱性極佳,而其中的穀粒被稱「料理界的紅寶石」,由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蔡碧仁教授提名。因為現代人對健康養生越來越重視,所以開始在非台灣原住民帶推廣,聯合國也在2013年命名為「國際藜麥年」。

  在台灣,紅藜為原住民傳統的糧食作物 ,多與稻米、糯米或芋頭共煮,成為粽子、竹筒飯,或供作釀造小米酒之用,而非原住民也開始把它與麵粉共煮,成為烘培和餐飲料理。目前在屏東(瑪家鄉)、臺東與花蓮地區原住民有栽種。 紅藜也含天然皂素,種在小米旁可保護小米,免被蟲鳥啄食。
                                              
                                                    台灣藜生長的地形及環境 


                             種藜達人                                                                  台灣藜顆粒比小米還小


 ▼與種藜達人合影  






                                                                     ▼當地產的愛玉






 霧台基督長老教會教堂

當地居家的大門都比較矮小,據導遊說其典故是日據時代為了防止日本人亂闖,燒殺擄掠,所以設計門框低矮,待日人低頭進入門內時,便被躲在門後的屋主一刀砍下。